关于新海诚,和我
前言
现如今这个年代,“二次元”这个标签似乎变得越来越大众化,曾经的小众圈子到现在是不是有着出圈的影响力,一方面大概是人的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在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载体本身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导致这个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当然在这里我不是想讨论这么高大上的话题,仅仅作为一篇记录,简单记下有关新海诚,以及我的故事。
初次相见和启航
我与新海诚最初的结识,可能是在高一,也就是2016年。刚上高一的我,生活的眼界还局限在学校,家,黑网吧三点一线中。而刚上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君名》上映了。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朋友当然也没有去过电影院,只能道听途说从同学的嘴里知道很好看,甚至有个同学网名直接改成了泷。不过这也就是平淡无奇的高中生活的一段浪花罢了,很快我便忘记了。之后遵循着周日下午回校-周六下午离校-回家打一天机的循环。
时间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流逝,直到19年的寒假。在春节左右的某一天吧,已经忘了是什么缘故,获取是嫌弃春晚很难看?我坐到了电脑前点开了君名,两小时后电影结束,我仍沉浸在那种氛围之中。当时已然高三的我显然不属于中二的行列了,但是像许许多多的中二少年们一样被极尽描绘的美好世界感到向往,至此踏上了二次元的道路。当然正式接触B站应该是18年年底的事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将来或许会开篇不全罢。好挖
具体的时间我已记不太清,当然确定是在那个范围附近,如果能查到我当年的观看记录或许可以得证,但似乎没有这个必要。这个时间也是我后来整理<动漫观看记录>才硬从记忆的角落翻出来的。当时临近高考,基本保持的每周回家一天一部番剧的节奏,甚至找了很多所谓的推荐,榜单之类打算考完一口气补全,不过后来却渐渐失去了兴致,当然某些东西还是令我印象很深刻。嘛,不得不说考完高考的七月看的春物和四谎,直到后来很久才被补完。
或许我的确错过了当年中二的时期接触到这些东西,当时的我还在看玄幻小说,可能也十分近似?但从现如今回顾,一个人在那样无忧的年纪接触一个无暇完美的世界,或许是这个世界对其最大的善意罢,我也领受其恩泽,虽然只是一角,但也足够铭记很久。
关于入宅作:按照时间顺序的话,应该是《君名》、《路人女主》、《刀剑》这样的顺序,这三者我并不想分出高下,故在此并列。若是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当时最为强烈的幻想应该是和加藤惠在SAO里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现在想来不禁令人莞尔。
其中更早关于二次元的接触是在初中?《序列之争》的电影,我有同学去了电影院看,当时我对这个毫无概念,现在想来应该是我有记忆可回溯的最早于日本动画的接触了,没想到很多年后,他对让我走进这个殿堂也出了一份力。
三年之约还有未来
新海诚的三年之约,应该是从《言叶》算起,每隔三年一部电影,如今已有十年四场,相信不少人已经长大。这里就提一笔三次元中这每个三年。
13年,初一,朦胧又无知。《言叶之庭》
16年,高一,眼界即困锁。《你的名字。》,三年后带我入坑。
19年,大一,自由却迷茫。《天气之子》,也是第一次去电影院,亲身感受那种氛围,后来二刷。
23年,大四,上班且挣扎。《铃芽之旅》,由于疫情影响国内迟到了一年,和朋友一起,周五晚下班于是周六晚上映第二天去的。也就是在写下这段文字的前天:2023.3.25。
当然,秒五也是看了的,不过并不像三年这么有纪念性,这一段主要是用一个节点来记录我自己的生活,故不放在这里。有关的东西会放在下一节里。
不负责任的一家之言
仅以我浅薄而低认知的角度来讲述我的理解。
新海诚作品的核心我认为是在距离二字,《秒五》的距离在于心灵,长大的人忘却当初自己的心意;《言叶》的距离在于身份,不被世俗祝福的感情如何长久;《君名》的距离在于时间,三年前的擦肩三年后能否记得;《天气》的距离在于空间,天地的相隔能否凭借人身超越;《铃芽》的距离在于生死,往门两端的彼此能否继续拥抱。
可以看出新海诚本身在尝试许多不同的题材,想表达的东西也不再局限于一角,而是想要论证人世间的某种“共识”,对于这一点以我的生活阅历极难评价,因此一下的分析仅仅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感想有感而发,切勿上纲上线。
铃芽之旅
当然是趁着第一时间来总结一下这部,不过观感说实话一般,少了当初的惊艳,或许变得不是电影而是我。先挖个坑,蹭别人的实体书先看一下再写。
——2023年3月27日23点50分
The story is not over.